通過最近5年在我國新能源行業的使用案例中,通過大量的現場服務,我公司可以說集聚了海量的使用經驗。作為新能源行業考核工廠技術人員KPI的技術之一有:空調系統的能效值。
空調系統怎么樣做到能效值高?在這個行業,每個公司都會有一個產品的品牌庫,大多的推薦品牌為進口,但是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,由于多種原因,最終實施項目的工程商為追求利潤最大化,一般就會采購國產品牌的流量計、能量計、液位計、壓力、溫度等等傳感器產品。
傳感器行業在中國基本上是百家爭鳴的狀態,工程商的采購及供應鏈人員的技術水平又一般,往往買的都是些網絡曝光率最大的產品,可想而知品質與服務會在一個什么樣的水平。
我公司目前在國內是幾大新能源公司的產品供應商(流量計、能量計、傳感器),從現場實際的服務過程中也發現了大量的問題點:
1、對于進口品牌:價格是天花板,服務是雞肋;在現場使用不好廠家基本不會追責,因為是世界級品牌,大家都會有從眾思想,有問題也會淡化。
2、對于網紅品牌(網絡曝光率最大的某些品牌):基本是貼牌產品,沒有技術,也沒有服務;因為供貨的過程中基本是收了現款,現場使用出了問題基本上會用教科書式的問題應付:現場不滿足直管段要求等等;這類供貨商基本是工程實施公司的最愛,價格低到你想想不到,至于應用你不懂我也不懂,能交差就行。
3、對于國內的早期品牌(一般是90年代開始的),這些品牌商們基本是好高騖遠 ,出了公司成立時間久的,產品在市場上的流通時間長些,品牌效益好點,出來問題摳行業標準里面的一些字眼:不滿足什么直管段的要求啦、流態不穩定啦、電源不穩定啦、等等,就是不到現場處理問題;并且這類商家的品牌在行業客戶的使用的也大多有仿冒品,時間久了,銷售人員的心思也就歪了,銷售渠道也就敢冒險了。。。。。??蛻舨欢幸簿筒涣肆肆?。。。
作者觀點:
1、工程施工的質量確實下降了,出現計量偏差不專業的人士,只能說儀表計量不準確,實在不全是;
2、賣家的銷售與技術人員不專業也是一方面,行業開始內卷了,賣出產品才是硬道理,至于服務可以忽悠;
3、想要好服務就需要有合適的價格,不是一味的價格要低、品質要高、服務要好。。。。敢問誰能做到?
國產有技術有服務的產品,從真正意義上來說,與進口產品的差距不太大,讓你感覺差距大是因為叫賣的太多,你弄不清楚真假李逵。
希望這次重慶燃氣事件,讓越來越多的使用方清晰起來,維護好自生的利益,讓國內真正做產品、做技術、做服務的同行們具有生存空間!